<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要闻 >
        治蜀兴川再跨越 笃行不怠谱新篇——写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之际
        www.lx.cyjlmm.com 】 【 2022-05-27 09:49:11 】 【 来源: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鹏 方小虎 张守帅 王成栋

          

          动车开进了大凉山!始于今年初,“复兴号”动车组穿越崇山峻岭,以追风逐电之姿驶入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奔逸绝尘的速度像一道光,宣告中国曾经最贫困的区域之一跟上了时代步伐。

          

          金沙江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奔腾,为新建成的两座世界级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提供能量。随后,激流奔向长江第一城,那座家喻户晓的“酒都”正坐实一张新名片——“动力电池之都”。

          

          三江汇宜宾。如果沿其中岷江回溯,上游乐山崛起“中国绿色硅谷”,眉山叫响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全省第二城头衔,省会成都加快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阿坝州大熊猫、大九寨、大草原等文旅品牌大放异彩。

          

          无论顺着江河干流、交通干线环视,还是飞跃平原丘陵、峡谷高山俯瞰,经济总量迈上5万亿元台阶的四川,在今昔比照中总有动人的变化扑面而来,是方位之变、动力之变,是形态之变、内涵之变。我们也在时间沉淀里,把走过的路看得更加清晰。

          

          这条路一头连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人民中间,从巍巍大凉山行至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及岷江之滨的汶川,亲切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殷殷嘱托“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擘画的美好蓝图让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这条路承载着“带动全国”的战略使命。在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川渝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大使命。四川战略位势得到极大提升,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这条路寄托着全省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更稳定的就业收入,更均衡的公共服务,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高效的社会治理,更担当的干部队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压力,更是动力。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五年来,省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今日四川之繁荣安逸,向党中央和全川人民交出了不负重托的答卷。

          

          “国之大者”看担当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把握大局大势中谋篇布局,打出一套加快构建现代化体系的“组合拳”

          

          与全国一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走过的历程极不平凡。

          

          从全球大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纪疫情反复延宕,出现更多不稳定、不确定;

          

          从国内发展看,“三期叠加”尚在突围,进一步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克服更大挑战、付出更多努力;

          

          从自身阶段看,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最大省情,发展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四川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外部环境的危与机,增长速度的快与慢,战略定力的稳与进,不仅是哲学意义上需要把握的辩证法,更是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必须回答好的课题。一个9100万人口的大省,如何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咬定青山不放松”,如何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乱云飞渡仍从容”,如何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越是艰险越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秉纲而目自张。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这就是纲。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完善新时代治蜀兴川总体谋划和战略布局,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中来,从立足全国大局担当使命多作贡献中来,从紧扣省情实际着眼长远夯基蓄势中来。

          

          在观大势中找定位——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部署,为厘清四川历史方位提供了大前提、大逻辑、大背景。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萦绕千年的梦想久久回荡。省委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向全省人民作出庄严承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年来,省委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抓实抓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重点工作。仅为攻克凉山深度贫困堡垒,省上就出台34条支持政策和16条工作措施,派出5700多名干部组成的11支综合帮扶工作队,真金白银,尽锐出战发起总攻,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誓言。

          

          在识大局中辨方向——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六位,这是四川在全国经济大局中的地位;“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这里联结交汇,标定了作为国家西向南向开放门户的功能。近年来,从中欧班列主开行地,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从全国交通“四极”之一,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在国家布局中肩负起更靠前更具牵引力的重担。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省委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为引领,接连召开两次全会,紧扣中央顶层设计绘好“施工图”,形成“1+4+7”政策体系,统揽未来发展。川渝两年间签订270多个合作协议,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互派人员组建联合办公室,合力推动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政务和民生事项通办等任务落地落实。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到7.4万亿元,占全国和西部的比重分别为6.5%和30.8%。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目标是奔向“两中心两地”,而在成势见效过程中,川渝共同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成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放眼看中国,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立大志中谋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一个主题无比鲜明: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三字重若千钧,它将发展内涵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指导领域从经济要求拓展为方方面面总要求,政策时限上强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任务,关键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转型中的四川,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顺势而为开新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崭新天府的画卷、经济强省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一步步转化为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

          

          聚焦区域协调发展,谋划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支持成都做强极核和主干功能,鼓励各地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重塑全省经济地理。2021年,成都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绵阳、宜宾超过3000亿元,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全部进入2000亿元“俱乐部”,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下,区域发展格局由“月明星稀”渐成“众星拱月”之势。

          

          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大力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一手抓开放大通道补短板,一手抓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实至名归。全省进出口总额、综合保税区数量分别由2017年的全国第11位、第21位升至去年的第8位、第7位。特别是疫情以来,进出口总额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前不久中阿发表联合声明,传递出阿根廷希望在成都设立总领事馆的信号,这意味着成都“领馆第三城”有望再度扩容。

          

          突出优化产业体系,系统谋划工业“5+1”、农业“10+3”、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细分产业领域、强化重点突破,三次产业能级提升成效显着。在全国,每10头猪就有1头来自四川,每10杯茶就有1杯来自四川,每10斤菜籽油就有2斤来自四川,每10袋泡菜就有7袋来自四川……农业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营业收入迈过万亿元门槛,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2.8%。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五年间提高4.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

          

          凡是党中央有要求,必见四川有行动。为强化创新引领,我省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国“铸剑”、打造“大国重器”,又积极引导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为做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两项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倾力打造幸福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维护生态安全,动真碰硬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等问题整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保障改善民生,常态化长效化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每年实施30件民生实事,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这套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我省实际的“组合拳”打下来,从区域布局、开放格局、产业经济,到科技支撑、生态建设、民生改善,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一条主脉络逐步成型,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体系。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胸怀“国之大者”的四川,站高谋远、踔厉奋发、制胜未来。

          

          治蜀兴川方法论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坚持重点突破、抢先抓早,干字当先、实字为要,更好把宏伟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

          

          这几年,在四川启动实施的中央及国家部委部署的改革试点多达325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自贸区“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等,每项试点都涉足改革深水区,是难啃的硬骨头,旨在为全国探索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

          

          这几年,以“硬仗”特征在巴蜀大地打响的“战斗”一场接着一场。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十三五”重大项目建设收官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粮食安全保卫战、防汛减灾攻坚战,场场只能胜利、不容失败。

          

          这几年,以“10条”统称的政策举措每每在关键时刻出台发布。促创新有“科创10条”、稳外贸有“开放10条”、支持国企抗疫有“国资10条”、为中小微企业纾难解困有“财税10条”……措施不搞面面俱到,条条务必切中要害、精准管用。

          

          三个实践维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治蜀兴川工作的艰巨和复杂。户籍人口居全国第四位、辖区面积居全国第五位、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位,四川发展可以说是全国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四川面对的形势任务中,除全国共性挑战外,还有特殊困难。

          

          治理好一个大省,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研之风,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态度迎难而上,是近年来四川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

          

          今年全省“一号工程”——引大济岷工程的进展,引人关注。四川素有“千河之省”称谓,但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衡,成都平原经济区人均水资源年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值一半,若没有外来水源,供需水矛盾将在不久的将来变得十分突出。从大渡河引水补给都江堰灌区,用跨流域调水方式“解渴”成都平原,抓住了从源头破解难题的关键。

          

          问题是实践和创新的起点,找准问题症结,才能切中肯綮、有的放矢。2018年省委在全省开展持续5个多月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省市两级确立829个课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既到成绩突出、经验多的地方去,也到情况复杂、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联动研究解决从思想到实践、从战略到战术、从发展到民生、从政策到制度等各类突出问题,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问题导向不是一时导向,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劳永逸。2019年6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组织26万名干部和帮扶队员对62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村一村地查、一户一户地过、一项一项地问。耗时3个月的“笨功夫”到底值不值?大排查发现,比照脱贫摘帽标准,全省5.6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1.58%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距离达标尚有差距。摸清实际底数、针对性抓好问题整改,“绣花”功夫实则为四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绣上了“精准”印记。

          

          ——坚持系统观念,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关系中把握内在规律、通盘考虑科学决策,是近年来四川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去年秋冬季,由于电煤供应紧张,全国多地出现“电荒”现象,四川是仅有的没有拉闸限电的两个省份之一。早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省就在统筹防汛减灾和水库蓄水保供,要求合理确定库容,确保安全度汛,同时避免冬季电站无水可用;在察觉“电荒”苗头后,紧急与产煤大省对接供应,组织省内煤炭企业挖掘产能,不断扩大电煤库存。正是坚持系统观念,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才有了从容不迫,让万家灯火明亮、机器放心轰鸣。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年快5.3个百分点。

          

          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指挥棒指向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把握好增长量速和质效的动态平衡,近年来省委既引导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满足西部内陆省份追赶跨越的现实需要,又彰显高质量发展方向,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留出空间。

          

          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动态平衡,既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又做“加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特别是秉持“先立后破”走稳“双碳”之路,把重心放在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上,协同推进节能减排、减污降碳,避免运动式“减碳”。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省委以全会形式对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作出部署,厚植党执政的群众根基,同时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好重点领域安全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坚持重点突破,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攻坚克难,更加主动和有效地引领整体推进,是近年来四川工作的一个关键方法。

          

          当前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在哪?一定有四川。看这份充满速度与激情的时间表:2019年3月,成自宜高铁全线开工;2019年10月,渝昆高铁四川段启动建设;2020年12月,成达万高铁开工;2021年9月,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2022年1月,过境四川的西渝高铁获批。2018年时,四川只有一条时速300公里的铁路通道。“全国已迈入高铁时代,但一到四川就降速”,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四川人的高铁之痛。这几年,省委以“砸锅卖铁也要修”的决心,集中资源力量打了一场振奋人心的高铁“翻身仗”,带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全局工作中突出抓大事,是抓重点。省委每年都把确定的几件大事摆在突出位置,高规格召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服务业发展大会等重要会议,一盘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大部署,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越筑越牢。

          

          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关键,也是抓重点。这些年,省委把农村两项改革、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电力体制改革、省属国企“1+6”重大专项改革等原创性改革作为重头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牛鼻子”,几年下来建成1178个各级园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把培育天府旅游名县作为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机制的主抓手,制定竞争性激励政策,在全省掀起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热潮。

          

          ——坚持抢前抓早,敢为人先、奋勇争先,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近年来四川工作的一个有效做法。

          

          在2020年那个让人焦灼的新春,很多省市发出延迟复工通知,四川跟不跟?省委科学分析新冠疫情形势、综合权衡风险大小和利害得失后,决定自2月3日起,支持企业在确保员工安全健康前提下,可灵活安排、自行决定复工复产时间。抢先一步,为稳定经济增长赢得宝贵时间。2020年四川经济增长3.8%,比全国高出1.5个百分点,增速在经济总量排名前10的大省中,拿下并列第一位。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要争先。”今年以来,奋战“开门红”、大战“红五月”的场景在巴蜀大地随处可见。1月4日,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全省总投资2322亿元的10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4月20日,又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集中开工,并刷新我省单次开工重点水利工程数量和投资规模的纪录。

          

          川藏铁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若尔盖国家公园、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项目……很多人赞叹四川近年来各领域重大项目不断,似乎总能踩准国家出台新政策的节奏。

          

          难得者时,易失者机。其实,省委一直强调立足打基础、利长远,做深做实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相当于为抢抓“窗口期”提前做了“功课”。2020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鼓励各地积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截至当年8月,我省抓住机遇发行文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只、规模116.1亿元,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63.6%、44.6%,并撬动社会资金805亿元。国家“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目前我省已有180个项目纳入清单。谋势蓄能抢先机,谋定快动看起跑,就是为了赢在主动。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求实创新、真抓实干的五年间,四川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劈波斩浪勇毅前行。

          

          “人民至上”记心间

          

          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民生导向、厚植为民情怀,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凝聚攻坚克难的无穷力量

          

          五月的大凉山,万物勃发,千岩竞秀。再看被外界牵挂的“悬崖村”,油橄榄和脐橙在山坡上茁壮生长,已脱贫群众走过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蝶变之路,眼下的致富路更稳更远;

          

          再看曾与世隔绝的“麻风村”,出山的羊肠小道已变成全国“最美农村路”,孩子们坐着校车去读书,脱贫改变的不仅是面貌,更是每个人的命运;

          

          再看光热资源充足的安宁河谷,物产富庶、瓜果飘香,推进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打造现代农业硅谷,新的发展谋划打开人们的视野和格局;

          

          ……从一域到一省,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通向远方的路,需跋涉坎坷崎岖,亦需剑斩荆棘。是什么动机让人遇天堑而义无反顾,又是什么力量使其势磅礴如江河浩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近年来,省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民生导向、厚植为民情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稳人民立场,就要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脱贫攻坚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把贫穷落后地区推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一组闪亮的数据:脱贫攻坚以来,全省136.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217.73万贫困群众通过农村危房改造住上“安心房”,136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165万贫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兜底保障,309.3万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和510万贫困人口供电质量不达标问题全面解决。

          

          每组数据背后都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他们中的许多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川西北的雪域高原、凉山彝区的深山峡谷,祖祖辈辈栖息于川东北的革命老区、乌蒙山区的崇山峻岭,因为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拔穷根、摘穷帽,搬新居、乐新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相证,心心相印。我省累计选派11501个驻村工作队、10.7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数百万基层干部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奔走在高山峡谷之间,往来于千家万户之中,用无私奉献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决战决胜的氛围中,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劲头更足了。2020年11月17日,历史永远铭记这一天,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在我省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坚持民生导向,就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摆位高则见民生之重。省委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连续多年将民生支出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重稳定在65%以上,用心用情办好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就业等领域民生实事,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三者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持续发力,群众保障体系更健全。2021年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586.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178.5万人,均是2016年的1.5倍;教育发展更显蓬勃,全省183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校生规模由2016年的1531.1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1627.1万人;卫生事业稳步推进,2021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6.1万张,是2016年的1.3倍,卫生技术人员67.4万人,是2016年的1.4倍。

          

          “一枝一叶总关情”,谋划之细见民生之暖。在农村,不少厕所“去不得”“闻不得”“蹲不得”,是群众的“难言之隐”。2018年以来,我省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新(改)建农村户厕217.2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群众“方便”更体面,称赞这项工作“隐秘而伟大”。在城市,老旧小区“爬楼难”“上楼难”,不少老年人望楼兴叹。我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启动电梯增设工作,通过奖补“加梯”3710部,“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3万部以上。在异地他乡,常年有2500万川籍农民工进城入企为生活打拼,家乡人民十分牵挂。我省每年春节都向农民工朋友致慰问信,省市各级召开座谈会,制定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促进返乡创业等系列举措,从返乡返岗的车票到随迁子女的学位,切实给予实实在在的关心关怀。在精神层面,为满足人们对“文化富有”的期待,我省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到2021年末,全省共有207个公共图书馆、263个博物馆、206个文化馆、4089个综合文化站……构建起战线最长、数量最多、服务最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用力之笃见民生之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需要久久为功的事业。近年来,我省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黄河流域回访调研问题整改为抓手,持之以恒铁腕治污,积小胜为大胜。2020年全省优良天数率突破90%,2021年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占44.5%,较三年均值提高3.5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占比96.1%,特别是污染最严重的沱江,全面消除V类、劣V类水体,沱江入长江口水质稳定达到III类,创近20年最好水质。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都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无数人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欢呼打卡。

          

          厚植为民情怀,就需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主动化解各类风险、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促一方发展,更要保一方平安。针对四川气候、地质等情况特征,我省下好预防“先手棋”,持续推进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行动、城市内涝治理攻坚行动,临近汛期必排查整治风险隐患,“汛期不过、排查不停,隐患不除、整改不止”。打好防汛“主动仗”,“人技结合、土洋结合”完善预警机制,健全七级群测群防体系,确保快速应急响应、科学有效救援。自然资源部连续两年公布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案例,我省4例入选。

          

          “3·30木里县森林火灾”“3·30西昌森林火灾”,是四川人民永远的痛。痛定思痛,我省以雷霆之势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一年间,颁布了史上最严防火令、禁火令,组建117支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和2500多支半专业扑火队伍,新(改)建防火通道2.6万公里,开设防火隔离带5万公里,新建直升机停机坪95处,天空有高分卫星,山巅有了望塔,山中有护林员,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和扑救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开展专项整治以来,四川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数量下降明显,未发生重大人为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这些年,四川之所以踏平坎坷成大道,就在于决策部署顺应发展大势、满足群众期盼,从而得到广泛支持、形成磅礴力量。我省通过实施“两项改革”,乡镇减幅达32.7%、建制村减幅达40.6%,不可谓不大刀阔斧,但改革没有出现一个“翻烧饼”“走回头路”的现象。因为这场改革实践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采取顺向调整办法,确保了群众当前利益不受损、长期利益有增进,最大程度激发了改革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我省正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尽管依然会面临各种困难,但只要上下同心、风雨同舟,就一定能闯关夺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理想信念铸忠诚

          

          切实担负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队伍,以自我革命精神走好四川新时代的长征路

          

          两端双向掘进、4洞同时开挖,近千工人和机械设备此刻正在夹金山脚鏖战,建设中的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将创造新的历史。

          

          1935年,中央红军从雅安市宝兴县向阿坝州小金县挺进,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翻越夹金山,征服了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北上新征程。

          

          去年4月,省四套班子领导沿着红军翻越夹金山的路线,深情追忆先辈们在长征路上筚路蓝缕、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峥嵘岁月,深刻体悟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得知受冬季冰雪期影响,夹金山每年会有长达3个月的交通管制,群众雨雪天出行极为不便,修建夹金山隧道由此被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民生工程。

          

          从“翻越”夹金山到“穿越”夹金山,从现在最快1小时到未来最短10分钟,夹金山的新故事新面貌,既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更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扬。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由苦难走向辉煌、由曲折走向胜利的百年奋斗史启示我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四川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四川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按照党中央部署,近年来省委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学习中,“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分赴基层讲党课、作形势政策报告,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和先进典型教育,“红脸出汗”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受到触及灵魂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越是重要关头,越是复杂考验,越能检验知行合一的学习成效,越能磨砺党员干部的能力本领。救灾一线,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稳住战胜灾害的“压舱石”;疫情面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筑起守护生命的“防火墙”;脱贫攻坚,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托举致富奔康的“新希望”;改革创新,党员干部直面矛盾,吹响冲破藩篱的“冲锋号”……仅在脱贫攻坚一线,我省就有150名同志将宝贵生命献给了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伟大事业,留下一座座丰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

          

          去年11月,一个特殊的专题培训班在省委党校开班,培训对象是新上任的县(市、区)党委书记以及45岁左右的市(州)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他们都是治蜀兴川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其中包括16位博士、100位硕士,还有17位少数民族干部、7位女干部。

          

          从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到各类党校主体班、重点培训班,这些制度性学习安排重在拧紧思想“总开关”,而考核“指挥棒”则树立起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2018年和2020年,《关于进一步激励全省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和修订后的《四川省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分析研判和动议工作办法》先后印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怎么识别干部,如何选拔干部,怎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些朗朗上口的标准已让人耳熟能详:“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为担当者撑腰鼓劲”“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大批经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成功战胜一次次重大考验,人们颂扬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这些年来,省委坚定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惩贪治腐,加快构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加强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巡察,坚决惩治“七个有之”、坚决清除搞伪忠诚的“两面人”;毫不松懈纠“四风”树新风,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餐饮浪费等歪风陋习露头就打、反复敲打;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反腐力度,坚决治理基层“微腐败”……一环紧扣一环,不敢腐的震慑充分彰显,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自觉显着增强。

          

          一组数据显示“决心”:2021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68243件,立案29178件、处分28585人,移送检察机关1078人,有贪必反、有腐必惩、除恶务尽!

          

          一组数据代表“民心”:2021年度四川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指数达86.94,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十连升”,比2016年度上升2.13;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接受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数下降至全国第21位,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最低值。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带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法治化”进入新轨道。围绕建成西部法治新高地目标,我省一体推进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2018年以来共制定省级地方性法规43件、修改48件、废止8件,批准市(州)地方性法规122件,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把握法务区与商务区融合发展的规律和大势,主动探索实践打造天府中央法务区,被评为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唯一省级特别案例。

          

          “市场化”更智慧便利。聚焦破除阻碍市场主体发展的显性和隐性壁垒,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提升至99.2%,“全程网办”事项占比提升至94.9%,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四川获国务院办公厅表扬“点赞”。

          

          “国际化”取得新成效。四川外商投资企业近5000家,去年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3.61亿美元,同比增长31.99%,居全国第10位、中西部第1位。境外投资者表示,四川是一方开放的经济热土,这里“服务意识好、办事效率高、政商关系清爽简单”。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一颗颗红星熠熠生辉。老区人民将红四方面军的“十六字”训词作为城市精神,由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离不开“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

          

          绵阳梓潼“中国两弹城”,老一辈科学家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由“两弹城”到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新一辈人接过了攀登科技高峰的历史接力棒。

          

          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多年立于农村改革潮头,战旗不倒、战旗猎猎。由走在前列到做好示范,战旗村人还要在乡村振兴中大张旗鼓、大干一场。

          

          ……承前启后、团结奋斗,9100万巴蜀儿女的期待与憧憬,汇聚到新的赶考之路:如今,四川正阔步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新征程。


        编辑:余雪连

        365bet娱乐平台_beat365官网在线_英国365bet娱乐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蜀ICP备13011412号 | 投稿须知 |

        365bet娱乐平台_beat365官网在线_英国365bet娱乐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